8月21日下午,一场“正青春”的大会召开了。
今年以来,来自全国1392所大中专院校5万余名大学生,来到宣城参加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顶岗实训。当天,正是2024年大学生“实践实习实训”总结大会。
会上,一份“青春”成绩单格外引人关注——
三年来,我市已累计吸引全国1300余所高校10.73万名大学生来宣、173所高校在宣建立实践、实习、实训基地;
2063支高校团队来宣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实践总人数达8.43万人,来宣实习实训总人数达2.3万人;
“三实”活动中,获评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品牌项目1个、优秀团队5个,征集优秀调研报告174篇……
学生们入机关、进企业、到社区、下乡村,奔赴多个岗位进行实习实训,在宣城大地上释放出火热的青春力量。
搭台,开辟引才育才“新阵地”
“今年‘栋梁工程’助学活动预计8月底发放奖助学金,相关资料在做最后一步审核。”8月21日上午,在共青团宣城市委办公室内,大三学生李敏已经熟练地应对咨询电话。
作为土生土长的宣城人,李敏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变化。今年暑假,她报名参加了“青聚宣城”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共青团宣城市委进行为期6周的暑期实践。虽然时间不长,但李敏体会颇深:“从取送公文、整理档案,到布置会场、撰写活动方案、带队志愿服务……面对不同具体事务,我更能明白政务工作的复杂,也深入思考了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
实践青春,青聚宣城。今年,全市累计发布实践实习实训岗位5.7万个,来自全国1392所大中专院校5.3万名学生来宣开展“三实”活动,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5万人工作目标。
凝聚人气,招揽人才,宣城的努力有目共睹。
坚持“一个专班”高位推进。深化校地合作助力引才育才,将大学生“三实”工作纳入市委人才工作总体布局、高位推动。成立了组织部、团委、人社等22个部门负责人参与的高标准市级工作专班。制定实践工作总体方案和岗位开发、后勤保障等专项方案,建立定期调度、日常评估和工作总结等机制,实行市县乡联动配合,一体推进。
共建“一个联盟”促进合作。我市连续三年承办安徽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暨宣城市校地合作对接会,每年150余所高校齐聚宣城洽谈合作。连续三年开展“诚觅宣城合伙人·百所高校行”活动,市委书记、市长带头赴清华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高校行活动。各县市区委组织部、人社局和团委赴省内外200余所高校讲政策、谈合作。
首创“一个平台”高效对接。在全省首创建成并上线运行“实践青春 扬帆宣城”网络平台,针对青年学生、企业、高校等群体不同使用习惯,在微信小程序及皖事通平台同步上线运行,实现政策信息实时发布、岗位信息一键直达、线上报名实时互通,上线“免费游宣城”模块,免费开放30个A级景区。截至目前,微信小程序平台点击量超7022万,实现高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高效顺畅对接。
铺路,让专业知识由“知”到“行”
每年夏天,青年学子如约而至来宣(在宣)实习实训、实践锻炼。他们走进机关了解相关政策,提升专业实践能力;踏入企业,让专业知识由“知”到“行”;深入乡村探寻乡村建设新路径;融入社区创新志愿服务形式……
“经过10天实地实践以及前后几个月的准备和推广,青行‘泾’商团队完成了多场直播,场均点赞破万,销售额破千,并登上了实时直播榜前十名。”在今年的总结大会上,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杨文乐,作为优秀“三实”代表分享自己的实习经历和成长感悟。
作为一名泾县人,杨文乐充分利用自己所学,从学校转战田间地头,推动家乡的一箱箱土特产运往全国各地,她亲身感受着主播助农带来的旺盛生命力。
同样得到充分锻炼的,还有在宣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实习的钱闵。她目睹庭审法官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认识到公平正义背后的辛勤与付出,也更加敬佩那些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司法工作者。“法律执行不仅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利剑,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我市积极引导青年学子关注各行各业,实现学生专业和地方主导产业无缝对接。
以项目为要,助力乡村振兴。推出“地方出题,高校答卷”实践模式,以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为载体,全市发布社会实践课题“菜单”383个。北京语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合肥师范学院等217支高校社会实践团赴乡村支教,为留守儿童打造趣味课堂。中国美院、东南大学、安师大等实践学子助力乡村振兴,各展所长绘制墙绘9800余平方米。
以产业为轴,促进融合发展。依托工业园区平台及主导产业,拓展校企共建基地,围绕“2+3+4”现代产业体系,开发实践实习实训岗位。清华大学博士团在宁国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氢燃料电池膜电极密封成型工艺研究”“橡胶制品动刚度仿真研究”,协助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杨柳木子禽业专业合作社与安徽农业大学共建教学实习基地,长期接收在读硕博士实地开展调研项目,攻坚技术难关。宣城经开区通过在宣实践大学生向合作高校招募企业技术项目“揭榜人”,取得技术合作成果17项;宣城现代服务产业园区推动“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实践基地”在羽绒产业园落地。
见效,从认识宣城到留在宣城
“瞄准大学生实践实习实训需求,在大学生最关心的生活补助、住房保障、政策享受等方面下功夫,才能留住心、留住人。”市委人才工作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大学生个人或团队实践需求,我市个性化制定服务清单,明确专员做好岗位匹配、食宿保障、医疗保险保障等“一体化”后勤保障服务,并按照每人每月500-1000元的标准,实习实训每人每天3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截至目前,共兑现实践实习实训补贴788万元,真正做到对青年人才的“一掷千金”“一诺千金”。
“宣城的人才环境好,企业的发展前景好,让我决心留在这里建设‘第二家乡’。”毕业于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贾世原真诚地说道。
2022年,在我市“三实”工作开展中,固德威电源科技(广德)有限公司与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校企共建协议,达成“订单班”意向。贾世原就是第一批“留宣”人才,去年正式入职企业。如今,已有200名学生在固德威开展实习实训,其中70名学生选择继续留企发展。
近年来,我市聚焦青年大学生实习、就业创业和生活安居等层面,迭代升级推出人才新政“宣十条”,全市共开展“访企拓岗”“入企探岗”活动100余场,发布300余家市内重点产业企业人才招聘需求、实践实习实训需求、项目合作需求。重点对接工科类院校、高职院校150余所,实现“人才池”和“企业库”匹配对接。聚焦主导产业需求,创新实施“政聘企用”新模式,先后引进187名重点高校毕业生派驻23家重点产业培养锻炼,打造“选、用、育、留”一体化青年人才培育生态链。
三年来,数十万青年学子通过“三实”活动与宣城结缘,从认识宣城、了解宣城到爱上宣城、留在宣城。截至目前,共计4360名实践实习实训学子留宣就业,2024年预计留宣就业人数超3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