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人社局紧盯乡村振兴领域人才队伍建设,以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为目标,以为各类人才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积极推动乡级人才驿站试点建设,全方位培养、引进、留住、用好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今年3月,全省首家乡级人才驿站在我市揭牌使用,目前全市已试点建成乡级人才驿站7家。
“一县一点”打造示范平台。健全由市人社局牵头抓总、各县(市)区属地负责、所在乡镇具体抓落实的人才驿站工作格局,坚持试点先行,按照《安徽省乡级人才驿站试点建设指引》,首批试点在全市7个县(市)区各选择一个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建设人才驿站。各试点乡镇按照“六个一”建设指引,对照“建设标准化、服务专业化、管理规范化”要求,建立由乡镇党委书记负总责,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各地依托现有为民服务中心、就业帮扶驿站、综合文化中心等场所建设人才服务固定场所,布局完善人才服务专窗、人才会客厅、人才沙龙、多功能培训会议室等功能服务区,共配备51名专兼职人才驿站服务专员,并将相关经费纳入当年度预算予以保障,做到组织领导、阵地建设、机制保障“三个到位”,推动驿站高效运转。
“一引一育”建强人才智库。建立乡村动态人才服务信息数据库和各类乡村人才信息档案,将乡村本土人才、原籍在乡的外出人才以及产业发展所需柔性引进人才纳入人才资源库进行管理和使用。积极对接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技能院校、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多方人才,引进专家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人才驿站+培训课堂”等形式,组织各类专家学者常态化进行现场指导、座谈交流、技能培训等活动,为人才驿站提供智力支撑。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全市试点驿站已收录农业技术、旅游管理、特色农产品制作等领域人才5500名。累计举办人才沙龙、种养殖技术、乡村旅游、创业指导等培训60余场次,受众4200余人。泾县琴溪镇与安徽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建立合作关系,聘请2名博士为该镇经济发展顾问,8名博士、1名硕士担任辖区8个村的“荣誉村主任”。旌德镇俞村镇联系浙江农林大学张文标教授夫妇携3名博士与本镇企业——泛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研究院,提供竹炭生产关键技术支持。
“一站一策”体现地方特色。各试点驿站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编制人才需求目录,精准链接人才资源,服务乡村振兴。广德新杭镇将全镇划分为技能、农耕、苗木、茶产业、文旅、非遗、农村工匠等七大人才集聚区,主动对接省内现代农业产业园、医疗卫生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实验室+产学研基地+孵化器+产业园区”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吸纳人才1360余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66人。宣州区狸桥镇围绕当地产业发展技能人才需求,与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校地合作框架协议,与宣城市信息工程学校、市技工学校达成用工战略协议,拓宽稳定技能人才引进渠道,吸引500余名大学生就地就业创业。郎溪县十字镇紧盯园区特色轻纺产业发展需求,推动园区与安农大轻纺学院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全国首个“纺织科技小院”。绩溪县华阳镇聚焦和美乡村建设,链接同济大学、安徽建筑大学专业技能人才共同开展华阳镇高迁村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合作,与北京科技大学团队共同开展小山医疗产业园“微压氧舱”项目研究。
“一帮一带”推动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人才驿站桥梁纽带和综合引擎作用,立体化摸透人才特长和能力水平,针对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需求,通过驿站链接金融、技术、营销等领域专家,建立“一对一”传帮带机制,定期组织科技特派员、农技人员、技能大师深入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帮助解决地方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聚焦特色产业发展,宁国市港口镇通过人才驿站引进农技专家与本土人才共同研发的再生稻技术,在该镇灰山村吴成山家庭农场推广,今年平均亩产达492公斤。该镇引进的乡村旅游规划师,指导打造扬名国际营地、山门粉黛小火车、太平茶香漫城等多个乡村旅游景点,推动乡村旅游成为该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聚焦产品销售关键环节,旌德县俞村镇立足该镇芳岱村支柱产业——山核桃发展需求,组织农技人才、电商协会等赴芳岱村开展帮带工作,通过技能指导和品牌打造,成功注册“芳岱”山核桃品牌,打通线上线下多元销售渠道,推动“芳岱”山核桃走向长三角,帮助村民增收30余万元。聚焦非遗文化传承,宁国市港口镇与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在该镇灰山村金牛山陶业共建研学基地,通过定期举办陶艺制作竞赛、研学,邀请公益美术大师开展陶艺讲座等形式,为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智慧。泾县琴溪镇引进青年陶艺家,在该镇马头村创建了泾县首个非遗人家—“云岫陶源”,致力于打造集艺术展示、文创手作、休闲旅游、民宿餐饮等为一体的非遗主题艺术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