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公益性岗位安置政策,让我能够稳定就业。”说起自己找工作的经历,宣城市安居物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倪世静感慨万分。年近50岁的倪世静曾因家庭原因做了几年的“全职妈妈”,长期脱离社会后,苦于没有工作技能,一直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也因此成了“就业困难人员”。
“我现在从事物业客服工作,加上公益性岗位的政府补贴,每月能拿到3000块钱左右。”2024年12月,在市人社部门的帮助下,倪世静通过安居物业的公益性岗位就业,近日,她领到了第一个月的工资,连连为政府部门的就业援助服务工作点赞。
据市公共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冯新年介绍,人社部门对吸纳公益性岗位的单位给予社保补贴,并给予就业个人岗位补贴,鼓励个人和用人单位积极投入就业创业活动中。“公益性岗位的就业门槛低,更加适合像倪世静这样缺乏就业技能、年龄偏大的劳动者。公益性岗位的设置不仅能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快速就业,也能帮助社区中小微企业快速解决招工难的问题。”
近年来,市人社局聚焦大龄、残疾、长期失业、零就业家庭等重点就业困难群体,精心打造“精准识别-个性帮扶-援助兜底-跟踪回访”全流程就业援助服务闭环,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就业。2024年,全市失业人员再就业2.6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032人,分别完成目标任务265.3%、112.3%。
动态识别“底数清”。健全就业困难人员实名制动态认定与退出管理机制,市、县、乡镇、社区组织四级联动,组织党员干部对“智慧就业”系统中的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服务对象开展“一对一”全面联系对接,同时加强与公安、民政、残联等部门的数据交互共享,主动、精准甄别服务对象。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一人一档”实名制动态管理,重点锁定就业意愿强烈的困难群体,全程督导帮扶情况及目标进度,做到人员底数清、就业状态清、就业意愿清、服务需求清。
精准施策“帮扶细”。主动联系辖区内各用人单位,动员经营业绩好、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设立一批低门槛、有保障的爱心岗位。依托“三公里”就业圈、零工市场等服务平台归集一批物业管理、便民服务、保洁保绿等就业岗位。精心组织“2+N”主题招聘,制定分行业、分岗位、分地区的招聘计划,点对点向服务对象推送招聘活动及岗位信息。在招聘现场设置就业援助专区,为就业困难群体开展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创业扶持、法律援助等服务,提供“一人一策”援助计划。2024年,全市共举办就业援助专场招聘会183场,累计参会企业4216家,提供岗位近4万个。通过“三公里”就业平台促成就近就业7.5万人次。线上线下零工市场服务零工2.14万人次。
政策兜底“成效实”。综合运用社保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职业培训和评价补贴、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等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援助对象就业,支持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对通过市场渠道无法实现就业的服务对象实施兜底安置。结合“春风行动”,组织人社服务专员春节期间深入高铁站、招聘现场、社区村组发放就业援助政策宣传单页,开展政策宣传解读。2024年全市促进3.2万名脱贫人口实现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2183个。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3万人次。市本级为661名就业困难人员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2658700元。
常态服务“保障稳”。大力推行“大数据+铁脚板”精准服务模式,建立常态化定期联系回访制度,形成“日推进、周调度、定期通报”的高效工作机制。通过电话、短信或入户走访等方式逐月跟踪回访,实时掌握就业状态并动态更新,分级分类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技能培训、援助安置等精细化服务,确保就业援助工作的连贯性与稳定性。2025年全市预计开发公益性岗位2000个。